(复制粘贴自豆瓣读书笔记)

  • 娱乐至死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1985年出版
  • 尼尔·波兹曼 Neil Postman
  • 2011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我久闻大名,一直没看,曾经网上还有卖的,没买是因为我现在买书喜欢先看后买。。图书馆也一直借不来,这次从图书馆借来了。看的时候不能在书上划,很是不爽。现在居然绝版了,出版社怎么还不再印点。。英文版已加入购书单。以后会看第二遍的。

读书笔记

前言

两种对未来的预言。奥威尔1984和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

会话的形式对于要表达的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容易表达出来的思想自然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

媒介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涵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

人是否掌控着技术的发展?可能只是幻觉。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不是人能控制的。任何一件事情发生了就再也不能回到从前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讨论了技术的发展趋势。从印刷术到电视,到现在的互联网,不管你喜不喜欢,你只能接受这种变化。

所谓现实,所谓隐喻。我认可隐喻定义现实这种观点。所谓现实,只能通过媒介才能看到。思维是用语言作为载体的,而一个人对现实的理解必然受到思维这一媒介的限制。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

真理的定义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传递信息的媒体的性质。

口述文化中部落首领用谚语断案。近代以来人们更愿意相信书面文字的真实性。我们使用数学来描述科学。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印刷术时代的话语:清晰易懂,严肃理性。印刷术这一媒介塑造了美国文化,是当时唯一的话语模式。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印刷术话语模式下的思想:内容严肃,传达意义。推崇理性客观的思维,鼓励严肃有序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阅读的目的是严肃的。

第五章 躲猫猫的世界

新的媒介产生。

电报与报纸新闻使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

源源不断的信息和它们的受众之间很少或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信息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变得抽象和疏远起来。

信息过剩,丧失社会和政治活动能力。

所以看新闻其实是一种娱乐。而键盘党的产生则是必然的。

电报使公共话语变得散乱无序散乱无序。电报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电报的主要力量是来自它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不是收集信息、解释信息或分析信息。在这方面,电报和印刷术截然相反。

完全能套用在现在的互联网上面。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介,必然也有自己的特性,所以会有自己的一套话语。一种新媒介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可能是对旧的媒介的模仿,但最终会找到自己的模式。所以互联网可以模仿书籍或者报纸杂志或者电视的媒体传播形式,但最有生命力的是他自己的新的模式。可能是现在的微博或SNS一样的支离破碎的信息流。或者各种分享和链接组成的信息之网。或者病毒视频,论坛神贴。

电报要求我们销毁它。

现在微博和SNS的时间线有同样的时效性。不停有刚刚更新的信息,然后基本上被永久的遗忘。

特征:标题式语言,耸人听闻,结构零散,没有特别的目标受众。

结果是我们看了很多,但看了就忘,什么都没有留下。

照片的入侵。照片是具体的,无法表现抽象。照片没有句法,无法理论。形象脱离于语境,把世界再现为一些列支离破碎的事件。

现在网络信息中照片的地位很高。移动互联网中地位更高。

新闻加照片导致的结果是,信息的唯一用处就是娱乐功能。

而电视更进一步,把一切都变成娱乐。

互联网作为媒体,是否把一切都娱乐化了呢?互联网与电视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电视适合视觉图像的,而网络是基于文字的。不看内容,只看阅读的字数,网络时代其实人们阅读量要远超电视时代。但这种阅读和读书的阅读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本质上是不是还是娱乐呢?

第六章 娱乐业的时代

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电视决定了一切。影响政治、宗教、商业、教育、法律。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决定了一切。互联网已经成了我目前的几乎唯一的接收信息的来源。电视,书籍,一切其他媒体都遭受了互联网的入侵。

第七章 “好……现在”

公众话语支离破碎。新闻成了纯粹的娱乐。电视新闻提供假信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真相越来越远。

新技能Get?你以为你在获取信息?你只是在娱乐。更危险的是你自己还以为自己真的学到了。获取信息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需要主动的思维,把新的信息纳入自己原来的知识网络,是个耗费脑力的过程。不是躺在床上刷个微博看个朋友圈的分享就能得到的。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恒

电视使宗教成为娱乐。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电视广告已经成为政治话语的最本质特征。

电视广告背离了语言陈述,背离理性。把企业从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引向了设法使消费者感觉产品有价值。电视广告满足观众心理需要。

电视以现时为中心。舍弃了历史。

第十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教育和娱乐是不相容的。寓教于乐是一个神话。学习是辛苦的过程,需要思维的投入,专注的注意力。而娱乐消遣是放松神经,不动脑子。轻松的学习是披着学习外衣的娱乐,还不如单纯的消遣娱乐。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赫胥黎的预言正在实现。

感想

看完本书,我想我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世界观。作为成长在娱乐时代的人,对各种娱乐是觉得理所当然的。小时候觉得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每天过的高高兴兴就好了。每天得过且过,没事上网打发时间。而自己的行为基本上都是娱乐行为。可能自己也看了不少书,网上看了不少信息,自我感觉还挺充实的,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但究其目的,也是娱乐消遣。结果就是,看了很多,其实得到的很少。人除了娱乐也要有点更高的追求。不能总追求轻松享乐。有些事轻松是搞不定的,是需要辛苦才能得到。我以后做事要分清是娱乐还是非娱乐。

另外一个感兴趣的点是互联网这一新的媒体形式,新的工具将如何影响我们?目前互联网已经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改变了的社交方式。互联网也会改变我们的文化。不知道有什么好书讨论了这一问题。如果作者活到今天,不知道他对互联网有何评价。

最后要说的一点事关于怎样读书的。我想除了娱乐消遣为目的的读书还是需要做笔记的。做笔记记录可以强迫你主动的思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用语言来总结,不然等于白读。另外可以记录自己读书时的思考,我这篇笔记也是看完才写的,所以很多思考已经忘了。另外除了总结书的大意,还可以记录书中具体内容阐述的亮点。这也是我看同人于野的文集里的文章的收获。但具体内容已然忘了,因为是消遣的读,也没记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