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
  • 苏精
  • 中华书局 2018

这是一本很厚的历史专著,原版的副标题《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更能概括本书的内容。作者大量使用教会档案等一手资料,讲述了传教士创办中文印刷机构,将西方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带来中国的历史。

中国传统的印刷技术是木刻雕版印刷,也有活字印刷,活字逐一手工雕刻,排版后手工印刷。后来欧洲出现的古腾堡活字印刷术可以说是一种不同的技术:首先打造钢质字范(punch),以此敲出铜质字模(matrix),然后铸造出铅合金的活字(type),然后排版(typesetting)和印刷(letterpress)。所以有了字模就可以很方便的铸造出许多完全一样的活字,并且有印刷机来进行印刷。

第一位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在东印度公司资助的澳门印刷所出版了第一部中英字典《华英字典》。

伦敦会的英华书院由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后迁香港,提供了台约尔设计的中文活字,后卖给了中国人创办的中华印务总局。

伦敦会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印刷所,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后搬到上海,成为墨海书馆。墨海书馆所在的福州路附近区域后来成了上海文化出版中心。(仁济医院也是伦敦会同时在上海办的)。

美国长老会的澳门华英校书房,迁到宁波成为华花圣经书房,再迁到上海成为美华书馆,一直存续到二十世纪。而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就是美华书馆的中国员工离职创业成立的。

十九世纪的历史很有意思,在美国长老会美华书馆在上海发展的同时,中国在经历太平天国的混乱,美国在进行南北战争,而此时美国又有大量华工。这段时间的历史没有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那么敏感,作为文艺作品的背景时代还挺合适的。

2021.09.28更新: 连「传教士」都不能在书名出现,我还在想什么「没那么敏感」,我太蠢了。所有涉及中国的文艺作品均「敏感」。所有文艺均「敏感」。写这一篇笔记的时候,我已经用小工具检测到了「敏感」这个词,但没有处理。我十分后悔。「敏感」是丑陋的话术,我真希望我脑子里没有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