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 兰小欢
  •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介绍当下中国政府与中国经济的书籍,通俗易懂,也介绍了中国经济方面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和当下政府施行的政策和改革。看完本书我对这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水平都可以在知乎上指点江山了(狗头)。此外本书的扩展阅读和参考文献也很有参考意义。

第一章 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务

政府治理的特点:

  • 央地关系需要平衡
  • 党和政府难以区分
  • 条块分割,多重领导
  • 上级领导与协调。行政体系复杂导致权利分散在各部门,决策会向上级集中。
  • 官僚体系。官员必须学习贯彻统一的意识形态;官员由上级任命;地方主官需要在多地轮换任职。

地方政府权利范围的边界:行政区划。划分与公共服务规模经济有关:人口密度、地理与语言文化差异。「随山川形变」,「犬牙交错」。边界效应,行政交界区普遍较落后。

信息复杂性与权力分配。上级拥有最终决定权,但由于信息复杂,下级实际的自主性很大。信息获取与隐瞒:信息的传达汇报沟通需要复杂的文件和会议制度。下级扭曲隐瞒信息,上级进行监督和审计。

信息复杂多变,事权繁杂不清晰,所以体制内的实际权力和责任高度个人化。所谓权力,实质就是在说不清楚的情况下谁来拍板决策的问题。

上下级间激励相容与事权划分。一是垂直管理,适合专业性强、流程标准、事务明确的部门。二是地方管理,适合更宏观的工作,如发展经济,需要地方调动各种资源。我国事权划分的一大特点是「属地管理」。

地方政府不止提供公共服务,也深度参与经济生产和分配。招商引资:地方政府提供土地、金融、法律政策协助、补贴和税收优惠等。

第二章 财税与政府行为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前是财政承包制,全国预算收入GDP占比和中央财政总收入占比越来越低。分税制后增值税所得税等由中央和地方分成,两个比重得以提升。

分税制后,地方政府为了增加税收规模进行招商引资。因为增值税在生产环节征收,所以地方政府重视生产和相对轻视消费,青睐重资产制造业。

2001税改中央政府拿走所得税收入的60%,地方政府找到了「土地财政」这一增加收入的方法,包括巨额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和土地开发相关的各种税收收入。地方政府垄断了土地建设权,一方面低价供应工业土地,招商引资;一方面限制住宅用地供给,从不断攀升的地价中赚取土地垄断收益。2018年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金62910亿元,「土地财政」收入相当于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89%。

分税制后中央拿走了收入的大头,地方收支差距由中央转移支付来填补。纵向不平衡:基层财政困难。横向不平衡:地区间不平等。

第三章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

政府参与实业投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城投公司)。城投公司为国有独资企业,持有从地方政府取得的大量土地使用权,盈利状况依赖政府补贴,政府的隐性担保(担保法规定政府不能为融资平台担保)可以让其大量借款。

地方政府将未来土地收益资本化,从银行和其他渠道借入资金。城投公司主要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国开行,四大行,城商行)与城投债。地方债在08年4万亿计划后爆发,短短三五年就积累了天量债务。政府投资和土地金融也容易滋生腐败。

第四章 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

东亚产业政策模式:政府帮助本土企业进入复杂度很高的行业,充分利用学习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迅速提升本土制造业的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地方政府参与行业企业发展:投资平台参与股权融资定向增发,土地使用权入股,协调银团贷款,产业投资基金引入外部资金,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招商引资新方式。大多不直接投资企业,而是做LP,把钱给私募基金的GP去投资企业。实质是借用市场力量去使用财政资金。大多数投向战略新兴产业。14年开始爆发式增长。

第五章 城市化与不平衡

中国建设用地指标严格管理,居住用地供需失衡,房价畸高,居民债务十年上涨三倍,拉大贫富差距,抑制消费。

城市化重土地轻人。民生支出不足,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与地区间人口流动被限制,拉大了城乡与地区收入差异。地方政府倚重投资,导致收入分配偏向资本,降低劳动收入占比。

改革方向为土地改革和户籍改革。

第六章 债务与风险

中国债务的积累:08年4万亿计划,流向基建房地产;12年城投债激增,信托贷款为主的影子银行扩张,流向融资平台基建投资;15年货币化棚改,影子银行变形,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爆发,流向融资平台房地产。

企业债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高,项目投资回报率低。国进民退,资金效率下降。房地产企业债务越滚越大。

银行风险:银行规模膨胀,偏爱土地与房产为抵押物的贷款,银行主导的影子银行业务如理财信托不受银行监管规则约束。

化解债务风险:增发货币降低利率,量化宽松,债务货币化;遏制新增债务,资本市场改革,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中国债务问题是以出口和投资驱动的经济体系的产物,基建房地产投资由掌握土地和银行系统的政府所驱动,债务本质上都是对政府信用的回应。政府做投资决策,融资体系也就把资源和风险向政府和金融机构集中。中国债务风险本质不是金融投机风险,而是财政和资源分配机制的风险。债务负担上升因为这一机制无法持续拉动GDP增长。

第七章 国内国际失衡

内部经济结构失衡:消费不足。因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下降,和高储蓄率。计划生育,房价上升,政府民生支出不足导致了高储蓄。重生产、重投资的发展模式刺激资本投入,压缩人力需求。居民收入转移到了政府企业手中,居民消费变成了基建投资和出口。

中国消费率过低,极高的投资率也无法消纳所有产出,剩余对外出口,导致国际失衡, 加剧贸易冲突。

再平衡:提高居民收入。推进城市化,加大民生支出,扩宽居民财产性收入。

第八章 总结

地方政府间招商引资的竞争,「地方分权竞争+中央协调」,「官场+市场」的竞争体制可以帮助理解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长。

本书介绍的「生产投资型政府」需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发展目标与发展过程的不同。不要高估发达国家的经验的普适性,也不要高估自己过去成功经验的未来适用性。